Q:为什么写这篇文章?读它需要注意什么?
A:本文的起源,是应用效率类播客「Checked FM」有一期主题叫作《如果足够方便的话,我愿意记录我的一切》的节目,主要基于对生活各项数据记录的讨论。近几年陆续实践时间管理,借鉴柳比歇夫《奇特的一生》,就萌生了记录自己所有生活的想法。此后「Checked FM」停更,自己还一直在保持着记录。根据当前已记录内容,本文的系列文章分有「阅读篇」,「影视篇」,「技能篇」。

  

「阅读篇」是把自己 2018 年所有已经「看过的书」列出来,以便朋友们知晓近一年我在看什么。如果对其中某本有兴趣,还可以一同交流探讨。

年底前会陆续发出「阅读」和「影视」这两部分。「技能」暂无分享计划,一是考虑到自己学习的「技能」不太具有普适性;二来是感觉「技能」的分享在同类小圈子中更加合适;三来是自己有异常丰富的失败的技能学习经历,以免误人子弟。

「阅读篇」需要说明的是:

  • 正在看但没有看完的书不在此列,
  • 看了一部分就放弃的书不在此列,
  • 以前就看过且记录的书不在此列,
  • 专栏订阅不在此列。

Q:这些内容是通过什么方式记录的?
A:起初试过把所看所读所学统统记录写在日记里,不过尝试失败了。因为自己对日记的定位以生活事件记录和感悟为主,回顾时通常以日记标题作为索引,用日记标签作为辅助过滤条件,但如果标签名不规范,检索结果就会不精确,近而失去检索的价值。

比如想去看年初的时候读过什么或者看过什么,想在年底作一个复习时,极大可能检索不出来全部(毕竟每个时期对工具使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)。

另外在 Workflow 时代就已经有快速添加影评/书评记录的动作,使用体验也非常好,索性就把这一部分摘离了出来。

注:记录使用的是App 是 Day One,书文和影视是均指新建的 Journals 。


Q:你对这一年的阅读满意嘛?为什么?
A: 最早开始记录自己读过什么书,是 2015 年,可见粥粥 2015 看了哪些书,那一年是读了 34 本,当然,所谓只读数量不谈质量的阅读是不科学的。记录一年读了多少本书对于阅读这件事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,但记录本身对回顾一年的经历且用来总结来说收益还是很大的。通过对几年之间的阅读量对比,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反应自己在这一年的表现上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。从这方面来讲,这一年的阅读是不满意的。

这种不满意主要是输入输出占比上,今年的输入量较去年增加了不少,但输出量却要惨淡得多。记得特别清楚,2017 年 8 月自己在通过简述加个人体会的方式重写《沉睡人鱼之家》这本书,那个系列分为三篇,当时的第三篇是自己去济南探访老同学,中间有几个小时的停留期,专门找了个网吧,在包间里泡了一个上午完成的。对比当时的精力与状态,今年差得实在太多了。


Q:这个清单对你来说最大的帮助是什么?
A:让我深切感受到阅读是一个长久持续的生活习惯。
从记录的清单上来看,整个 4 月和 6 月,自己连一本书都没有看。单独提出了 4 月和 6 月没有看一本书,其实还想说明停止阅读会间接改变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习惯,再看清单,发现没有读书的 4 月之后,5 月只看了 2 本,而 6 月之后的 7 月,也才只读了 3 本,且不说这几本都是读起来相对轻松的书,单是连续四个月只读了 5 本书这件事本身,对于习惯养成就不算是一个好的现象。

通过这种清单的记录,再加上日记内对自己生活的反思,很容易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,也对之后的适应调整提供了方向。


Q:关于阅读,还有什么想说的?
A:先说下对推荐书的看法:「没有任何目的推荐书或是在网上随便找书单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」。

读书不应被看作是一件太功利的事情,作为一个超长半衰周期的生活习惯,它在短期带给一个人的体验感甚至远低于其他内容输入方式。当下我仍认为如果想要看书(非教材类),最好目的性更强一些。即先确定你读书的目的,再去找推荐,该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技能类书,这类书目的性直接。而知识类的书籍的划分太过宽泛,一篇文章的篇幅来讲太过局促,就暂且不作说明。

再是阅读这件事本身,阅读只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工具之一,这样的工具可以是书,可以是影视作品,甚至可以是某种娱乐方式。我非常不赞同「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」这样传统的理论,也对多看过一些书,就天然产生一些自嗨优越感的某类人极为反感。
鲁迅先生在《热风》一文中讲「此后如竟没有炬火:我便是唯一的光」。愿书中的文字像萤火般,即便是人生灰暗,在认知的过程中循环往复,也能给予你一点热,一分光。

倘若本文能让在读的各位想要在闲暇时拿起某本想读,未读甚至是已读的书,于我来说,便是极为开心的事情了。

以下,是为 2018 年度阅读清单。

阅读1.jpg

阅读2.jpg

阅读3.jpg

阅读4.jpg